榆林窟西夏供養(yǎng)人。
榆林窟西夏壁畫牛耕圖。
西夏陵出土的西夏文殘碑。
西夏漢文乾祐元寶。
西夏文乾祐元寶。
賀蘭山下,黃土夯筑的西夏陵墓群穿越歷史的煙塵,依然矗立。
考古鏟輕輕拂去封土,那些融合唐宋形制與黨項人信仰的陵寢軸線、兼蓄了多民族風格的建筑構件、刻著雙語銘文的殘碑,正一點點拼接出文明交流與交融的圖景。
這片沉睡的遺址是西夏王朝的背影,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活態(tài)見證。
專家視角 解碼多元一體的文明基因
“西夏陵見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在世界文明史、東亞內陸發(fā)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月11日,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西夏陵”申遺咨詢團隊負責人陳同濱說,學界大多認為西夏是“承唐仿宋”而已,實則是在大量學習中原地區(qū)的文明與文化基礎上,融入了黨項人的習俗與信仰。西夏陵展現(xiàn)黨項人既善于學習又堅持創(chuàng)新的特點,由此形成不同地區(qū)之間經由交往交流而產生的多元文化交融特征,這也正是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是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文明特征的直接見證。
“相較于同期中國境內宋、遼、金等政權陵寢,西夏陵寢制度經由學習和創(chuàng)新形成的獨特魅力,可見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相較于朝鮮、日本等東亞同類世界遺產,填補時間、區(qū)域、族群上的空缺;相較于全球其他遺產,西夏陵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制與風格,彰顯出多元文化融合方面的不可替代價值。”陳同濱說。
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院長杜建錄站在西夏陵遺址前,指尖劃過一座清理過的碑亭說:“西夏仿照宋朝興辦學校、科舉取士;西夏文《圣立義?!分惺珍浀男⑿泄适?,與中原典籍一脈相承?!?/p>
建筑形制 彌補西夏在中國歷史敘述中的缺失
西夏陵與唐宋陵寢在形制布局及地面建筑遺存上有顯著區(qū)別,同時體現(xiàn)出仿唐宋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及多民族交流交融特征。
陳同濱說:“西夏陵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等方面,體現(xiàn)出多民族、多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補充印證中華文明在公元11至13世紀這一時期宋遼夏金同屬中華民族的事實,彌補了西夏在中國歷史敘述中的缺失?!?/p>
航拍陵墓群,可以清晰看到一條隱形軸線:背靠賀蘭山、面向黃河,闕臺、碑亭、陵城門、獻殿沿中線遞進排列?!袄^承吸納之外,是鮮明的個性?!便y川西夏陵區(qū)管理處文物管理科助理館員梁斌杰說。
在西夏陵1號陵遺址前,北方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楊蕤說:“看這歇山頂下的柱礎,蓮瓣紋是藏傳佛教元素,整體結構是中原木構體系。”
6號陵出土的3.2米高琉璃鴟吻,將中原禮制與黨項人創(chuàng)新的“雙重變奏”推向極致。龍首造型承襲中原鴟吻的威嚴,鱗片卻刻著黨項族特有的卷草紋。
梁斌杰指著6號陵旁邊的93號陪葬墓說:“形制類似6號陵,但無角臺、獻殿,墓園入口有夯土照壁,這是中原地區(qū)的建筑元素,證明西夏對漢文化的接納、多民族共處的格局。”
西夏陵呈現(xiàn)出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智慧。3號陵弧形轉角的建筑元素,與唐宋風格的斗拱共存。
器物交融 技術與信仰的跨域對話
“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銅牛,腹腔內殘留的鐵砂內模呈現(xiàn)出中原失蠟法與黨項族鑄造工藝的結合。這不是簡單的技術移植,是文化基因的重組?!绷罕蠼苷f。
貨幣是另一種文明印記。西夏陵區(qū)出土的“天盛元寶”,一面是漢文年號,一面是西夏文紀歲。
令人驚嘆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力士姿態(tài)源自佛教造像,底座云紋承襲中原碑刻傳統(tǒng),而面部的虬髯與耳環(huán)又帶著突厥文化印記。
西夏陵出土的3尊深目高鼻的泥塑人像吸引眼球?!懊脊峭怀?、鼻梁高挺,典型的回鶻人特征?!睏钷ㄕf。
3號陵出土的迦陵頻伽(妙音鳥)脊飾,則演繹了信仰的跨域傳播。人首鳥身的造型源自印度,隨著佛教進入中國,經中原藝術改造后傳入西夏,翼上的云紋融入黨項人的動物圖騰。
“蕃漢共融”的理念在西夏的諸多文物上得到完美詮釋——西夏人用獨特審美,讓多元文化融合共生。
絲路樞紐 多元交匯的文化熔爐
西夏時期的河西走廊,是綠洲絲路與草原絲路的交會點;興慶府(今銀川)向西通西域、向北連蒙古高原、向南達中原,堪稱“通東西、連南北”的交通樞紐與“文化熔爐”。
西夏都城的遺址中,既有中原風格的磚瓦,也有西域的琉璃。唐代晚期西域通道被吐蕃阻斷時,西夏維系的“草原絲路”成為長安與西域的生命線。
西夏在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地位,讓多元文化發(fā)生“化學反應”。
作為絲綢之路上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關鍵樞紐,西夏成為多元宗教交融共生的重要場域。拜寺口雙塔的唐卡中,漢傳佛教的水月觀音與藏傳佛教的綠度母共處一窟,供養(yǎng)人既有穿圓領袍的漢人官吏,也有戴氈帽的黨項貴族。
“西夏佛教‘漢藏并尊’的宗教政策,為此后元代多民族國家的宗教政策以及西藏納入中原政權的管轄奠定了基礎?!睏钷ㄕJ為,這種包容并非偶然,而是絲綢之路“潤物無聲”的文化浸潤。
遺址遺存 文明對話的立體回聲
打開AR復原系統(tǒng),西夏陵塔重現(xiàn)?!拔覀兿胱屓藗兛匆?,西夏不是‘異域’,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篇章?!便y川西夏陵區(qū)管理處文物管理科科長任秀芬說。
在陵區(qū)的建筑構件數據庫里,每件文物都標注著文化基因來源:突厥石人的線條、西域摩羯的鱗片、晚唐摩羯的翅膀,蓮花柱礎的傳承、迦陵頻伽的應用……“各民族文化像支流匯入江海,共同造就中華文明的浩瀚?!比涡惴艺f。
西夏文字是最精妙的文化融合例證,脫胎于漢字偏旁部首;官制早期不規(guī)范,后期融合漢族及少數民族制度,體現(xiàn)學習與創(chuàng)新。
西夏歷史文化的啟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學習。楊蕤說:“像小蜜蜂一樣采蜜,博采眾長,西夏陵所彰顯的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大概就是最好的注解。”
陽光掠過賀蘭山,西夏陵塔的影子與黃河的波光在遠處交匯。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不是外力強加的結果,而是各民族在交流中自然凝聚的共識。每一處遺存都是文明對話交融的回聲,循著歷史的腳步回望,仍能清晰地看到——包容互鑒,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記者 張慈麗)